火炬之光2漂泊者加点

2021级2022-2023学年9月学业水平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

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关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致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 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材料三的最后一段采用了归谬法,通过鞭挞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倡导生态文学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

3.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6分)请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几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下传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夏禹,一半被压成纸形,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般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的万岁峰下,面对巨大的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有个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迎面扑来,相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那就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寂寞吗?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最终没有止住水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而民生之事重大。《史记》中那一句“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让人看了心悸,可见当时的责任制非常严明。“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用人情释解的苦痛,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当时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而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①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②。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则故事一波三折,写得太生动,也太苦涩,还有启之生,也十分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峭壁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历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历史传说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不是后天的懵懂,而是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冷嘲热讽、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也会遗忘。他们忘记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有删改)

【注】①涂山氏:大禹之妻。②启:大禹之子。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写起,然后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且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洽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文章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达了作者的叹惋之情,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的“一半被压成纸形……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与结尾的质问遥相呼应,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发人深省。

B.文章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既写出了治水的难度,表现了大禹的辛劳与忙碌,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作者认为“不敢入”体现的是责任,“不入”体现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大禹的勇往直前,实干笃行,也展现了他的寂寞与忍耐。

6.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请分条作答.

7.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请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

鲁有兀者①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②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注】①兀者:断去脚趾的人。②蕲:通“祈”,求。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活用作状语,在里面

②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③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④犹有尊足者存 尊:尊崇

⑤吾是以务全之也。务:致力于

⑥而况全德之人乎 全德之人: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人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以人突然看到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中孟子一方面认为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同时也强调后天培养的作用,即“四端”需要“扩而充之”。

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受到孔子教诲,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不多了。

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4分)

②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4分)

12.文本二中孔子所说的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孟子所说的有“羞恶之心”的表现?为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共 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

李之仪②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了此诗。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③毵毵(sān ):毛发纷披散乱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韵”也称“步韵”,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的古体诗词形式。

B.颔联以“才闻”和“卧龙”夸赞苏轼的才华,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

C.“蘗”即黄蘗,以黄蘖比苦心。但绝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里是反话正说。

D.诗人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虽年事已高,久经磨难,但仍乐观旷达、飘逸潇洒的 形象。

14.有人评价李之仪的这首诗将浪漫的想象和苦涩的现实相统一,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请分条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9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①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 _______。

②《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

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16.下列句子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 企图在中国复辟.(pì)。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B.我们永远不能忘记,4600多名同胞不幸罹.(lí)难,一批医务工作者、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因护祐生命而殉职。

C.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jì)将告终。”

D.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战友的痛悼.(dào),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制伏“三害”而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埏埴.以为器:黏土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考虑

B.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②自矜.者不长:夸耀

C.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称赞 ②自胜者强.:强壮

D.①虑而后能得.:收获 ②自知.者明:通“智”,智慧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当.察乱何自起当.其无,有器之用

C.克.己复礼为仁 克.终者盖寡

D.敏.于是而慎于言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1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字聃,“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由自己取定的,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对自己称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某种志趣或情感。B.“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关于孔子的“杏坛设教,”我与大多数人的认识一样①,以为是在“杏花春雨”的二月春风中与弟子们一起弦歌诵读,而且似乎也颇合于“吾与点也”的记载。

到了山东才知道,这里的杏花并不多见,更不出名。倒是银杏在鲁地十分地普遍,从春到秋,整整有八、九个月蔚成大片的浓荫密翠、流金垂玉,②十分适合于在其下聚集二三十人开课讲学。

银杏为银杏科,杏为蔷薇科——此杏与彼杏,若风马牛不相及③。唐·高蟾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④是以桃杏为东君所爱宠,而芙蓉却遭世人冷落而发的感慨。其实,白果虽有桃之美,银杏亦有杏之名,但比起桃杏在诗国画苑的春风得意,显然也是颇为寂寞冷淡的,甚至尤甚于芙蓉。这个具有物质、精神多重意义的珍稀树种,虽造园家还未曾忘怀,但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名作佳作。

今天,银杏已从名园古刹走向行道社区,由珍稀、罕有变为普及、平常,完全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溽暑的盛夏,我们坐享着它浓翠的清凉;⑤霜寒的初冬,我们感受着它灿烂的温暖,我们是否也能回报以些许诗情画意的感恩呢?

20.对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夸张 比喻 比拟 互文 B.比拟 夸张 比喻 借代

C.比拟 借代 比喻 互文 D.夸张 比喻 互文 借代

21.文段中画波浪的五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D.①②④

22.下面的文字,全都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①据介绍,声纹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识别准确率已超过近99%,②但与指纹、人脸识别相比,声纹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还有待观察。③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出现再多识别技术,④也得保障和尊重用户的相关权益。⑤因为任何识别技术不仅与广大用户有关,还将为采购方服务。⑥据指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情况显示来看,⑦至少在保障用户选择权和安全权益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A.①④⑤⑥ B.②⑥⑤⑦ C.①②④⑥ D.①④⑤⑦

23.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中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______的重要性。特别是,各条战线经历了两个多月的高速运转、艰苦奋战,很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放松懈怠、疲劳厌倦等心理。无论是安全生产还是疫情防控,粗心大意、掉以轻心,就会________、前功尽弃。因此,广大干部必须时刻保持__________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切不可坐视问题滋生,导致风险爆棚。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挽着胳膊做枕头)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②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③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

5.①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②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回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③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

6 .D

7.A

8.(4分)①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②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③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①②点各给1分,答出第③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连缀全文情节。“抡镐头”这一细节,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

②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

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出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B

11. C

12. D

13. (1)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游”,学习;“指授”,指导、教授;“下笔”,动词用作名词,写出的文章。

(2)他奇特怪异的文辞,在当时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美。

“瑰伟”,奇特怪异;“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追配”,与……相媲美。

14. ①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②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③文章与苏轼齐名。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可知黄庭坚的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由“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可知黄庭坚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

由“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可知黄庭坚与苏轼齐名。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的措施治理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的隔阂,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摘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取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将黄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15.A

16.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

17.(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6)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等

18. C.

19.B

20.C

21.D

22.B

标签:游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