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期待的《新蝙蝠侠》昨天一上映,就遭到大众诟病:
这一版蝙蝠侠,太黑了。
不是指戈登一角由传统的白人演绎变成黑人演员。他的演绎非常出色,足以让人抛开电影之外那些正不正确的话题。
大众说的这个“黑”,是指电影亮度。
这一版的画面,黑得让观众看不清楚。网友笑称“以后要学会超声波看蝙蝠侠”,还有人制作网图调侃历届蝙蝠侠的“黑化”:
对此,片方迅速道歉,呼吁电影院适当提高亮度,给出了能提高观影体验的电影院选择。网友也“紧跟时事”,又用海报的亮度变化做了一版影厅指引:
注意左边,从上到下的影厅观感会越来越暗。
不少人花着钱憋着尿看了3个小时的黑窟窿,结果就是片子在豆瓣收获不上不下的7.8分。
所以,这出因为“技术问题”争议缠身,第三度换角重来的DC超级英雄大片:
#新蝙蝠侠,到底能不能让DC起死回生?#
而对于普通大众、资深影迷、美漫迷来说,该不该去看?值不值得看?
今天肉叔这篇,给你们一波盘清。
《新蝙蝠侠》的“新”,可能是近年电影最大的“谎言”之一。
乍一看,它是新的。
电影阵容大换血,从导演到演员全都撸了个遍。
扎导走远了,接棒的是马特·里夫斯。他的导演生涯中,最为光鲜的两部作品要数《猩球崛起》——的两部续集,口碑都不算高。
而之前饱受争议的“大本”摘下蝙蝠侠的面具,递给了曾以玛丽苏之巅“暮光男”一角风靡万千少女,又因老来发腮荣获“嫩牛五方”之名的罗伯特·帕丁森。
“戈登”则经历一次符合好莱坞近年传统的“染色”,选用了丹尼尔版007的中情局老伙计“菲利斯”,杰弗里·怀特。他另一个为人熟知的角色,大概是《西部世界》里终日负责修理裸体俊男美女机器人还要忍住不笑的高级工程师。
最惊艳还是贡献了“整容级”表演,饰演企鹅人的科林·法瑞尔。他是《神奇动物在哪儿》里换了脸的“格林德沃”,是《龙虾》里的倒霉蛋,更是网络热图“你再不放下枪我就自杀”的超级梗王。
肉叔看的时候真没想到是同一个人
除此之外,还有饰演“猫女”的佐伊·克洛维兹(《大小谎言》)(“海王”杰森·莫玛还是她继父),以及饰演“罗马人”科迈恩·法尔科内的约翰·特托罗。
这个阵容刚公布时,就颇让人迷惑的。
一是主创履历的“不够突出”,二是男主罗伯特近些年事业转型,从昔日帅气流量走向文艺路线,让人很难猜想《新蝙蝠侠》到底会往什么风格走。
但当你以为这“改头换脸”的团队,会给出一个超出我们想象的“新”蝙蝠侠时:
电影骨子里呈现的,却是最传统的“旧”。(非贬义)
很多人看这一版时都有个疑问:超英蝙蝠侠怎么当起了侦探去查案?
实际上,这才是最原汁原味的蝙蝠侠。
这其实是一次文艺复兴,里头藏的,是几乎被人遗忘的旧东西。
蝙蝠侠,本来就是以侦探身份出道的。
1939年5月,蝙蝠侠首登场于《侦探漫画》27期,以“没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为卖点,作为“世界上最出色的侦探”,走的就是悬疑探案的路线。
这个与别不同的超级英雄,一炮而红。
之后经历时代跌宕,直至1962年在《超人》76期跟超人初次联手,这个DC牌面,才成为了超英漫画中,“不畏强敌,恪守正义”这一格条最强而有力的符号。
这一次《新蝙蝠侠》可以说是认祖归宗。
不但暗黑风格拉满,还走了一条悬疑探案的路线。用3个小时,讲述蝙蝠侠围绕着一出连环杀人案,通过搜证、盘问、解谜,抽丝剥茧,揪出背后黑手谜语人的故事。
可以说,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新蝙蝠侠》,一定要做好不是去看爆米花超英电影的准备。
这3个小时,你将在这既新又旧之中,接受一次“绝望旋涡”的洗礼。
痛,是《新蝙蝠侠》的主基调。
它将蝙蝠侠父母惨死为他带来的痛苦无限放大。
你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目光炯炯的英雄。而是一个饱经折磨后,为了掩饰自己脆弱的内心,而锤炼出一副强悍肉体的孤儿。
这个孤儿,一心想通过暴力来制止犯罪,来替代对杀害父母的犯人的复仇。
所以,这个角色不是绝对伟光正的英雄,他带有部分未知与黑暗。
电影要呈现的,就是主角如何在这种黑白混沌中挣扎的“痛”:他要成为光明,还是化身黑暗?
一开始,一场蝙蝠侠的内心独白就带着这种“黑白难分:
“我总是要谨慎地选择我的目标,因为我分身乏术。”
这个口吻,是诡异的。
英雄救人,应该是一视同仁,无分主次的。“谨慎选择目标”,这分明是犯罪分子的话术。
然后镜头跟随着一个头戴兜帽的人,穿过万圣节的人潮。
在这片街头狂欢中,所有人都挡住了自己的面孔。你没办法如往常的超级英雄电影中,一眼认出超英和普通人的差别。甚至,这出场有几分反派的味道。
“恐惧是一种工具。我不是潜藏在阴影里,我就是阴影本身。”
在这句独白的召唤下,蝙蝠侠正式从阴影中走出。
他在一个潮湿的地铁露台,以一敌众,从一帮化妆遮脸的混混手上解救了一个被围攻的无辜路人。
结果呢?你以为被救的路人感激涕零?
不。在得救后,路人对他充满恐惧,边往后爬边哀求蝙蝠侠:
求求你,不要伤害我。
黑白的边界被模糊,失去了高光的英雄,不但跟普通人没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还跟罪犯有微妙的相似。
这个反应是高度写实的。作为普通人,你凭什么去认定一个挡着脸的人,打跑了另一帮挡着脸的人,是为了救你,而不是为了黑吃黑呢?
“以暴制暴”所制造的阴影,注定了没法精准地只笼罩在坏人的头上。
从一开始,蝙蝠侠跟犯罪分子的距离,就只有一念之差。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感受到《新蝙蝠侠》中的匠心独运。
细节太多,无法全部展开,肉叔集中说“三个一”:
一段剧情,一个设计,一句对白。
剧情,是蝙蝠侠跟企鹅人展开的追车大战。
企鹅人造成连环车祸,引发大爆炸,以为自己成功令蝙蝠侠葬身火海。他正欣喜若狂地拍着方向盘大喊“我摆平你了”时,蝙蝠车在火海中如烈马跃出,将他的车子顶了个底朝天。
之后,企鹅人头朝地悬在车子中,透过车窗目睹一个黑影,从大火中徐徐走来。
当这位“地狱使者”的双脚停在车窗外时,肉叔和企鹅人一同窒息了,紧接着,就看到黑影缓缓蹲下,歪头探向车内。
在那个瞬间,蝙蝠侠的双眼凝视的不止是企鹅人,还有银幕之外的我们。
肉叔一下子想起了无数经典恐怖片。
女孩躲在床下瑟瑟发抖,绝望地听着杀人魔的脚步声渐行渐近,然后一双脚猛地停在床前……
这段剧情,彻底地将蝙蝠侠和企鹅人的位置颠覆了。
对普通人来说是黑帮二把手、无恶不作的“加害者”企鹅人,成了弱小无助的“受害者”。
就如所有恐怖片的小女孩一样,在一个狭窄的密闭空间里,只能绝望地等待结果的到来。
此刻的蝙蝠侠,更像是一个“加害者”。
再说设计:蝙蝠侠在电影里展示的战斗力,忽高忽低。
高的时候能以寡敌众,顶着机关枪的扫射寸步不让。
低的时候,一个混混就能用枪托将蝙蝠侠打翻,让他悬在吊桥上几乎丧命。
制造这二者的差别,是场景的明暗。
蝙蝠侠战斗力高的时候,是在暗处、在阴影里、在烟幕中。所有能让他潜藏的地方,都能让他战力急升。
但一旦处于明面,在路灯下,在众目睽睽之前,蝙蝠侠就会变得无比脆弱。
这种设计,不但完美呼应了谜语人所设计的谜题“插翅的老鼠见光死”,更直指蝙蝠侠的本质。
什么人在暗处所向披靡,但在灯光下却无比弱小?
犯罪者。
“我不是潜藏在阴影里,我就是阴影本身。”
这句话,从一开始就是蝙蝠侠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他跟其他犯罪分子一样,就是潜藏在阴影里,为了自己的私欲行使暴力的,见不得光的人。
最后,是一句对白:“我即复仇。”
第一个说这句话的,是蝙蝠侠。
这表明了他踏上蝙蝠侠道路的核心驱动力,是复仇。他所求的,是用极端的暴力,制裁哥谭的所有罪恶,来完成对父母惨死的复仇。
而第二个说这句话的,是一个极端犯罪分子。
在被蝙蝠侠痛打至濒死时,依旧自豪地说出“我即复仇”。
听到这句话时,蝙蝠侠表情复杂地僵在了原地。
如果说一段剧情和一个设计,让观众看清了蝙蝠侠和犯罪分子的区别。
那这一句对白,则终于让蝙蝠侠看清了,自己和犯罪分子的区别。
面罩下带来的恐惧,指向罪犯就是英雄,指向普通人就是罪犯。这个区别,太小了,小到可能被任何一次愤怒所带来的冲动所摧毁。
至此,蝙蝠侠,悟了。
于是下一秒,他展开了一场自杀式的救援:
割断电缆坠落大水中,然后点燃照明弹,涉水将重物推开,引领着那些无处可逃的人,走向了安全的地方。
这一刻,“阴影”燃烧自己,变成了火炬,从恐惧变成了希望,终于破开了黑暗。
一直困在黑白混沌中的的他,终于做出了选择。
随着他这个选择,总是处于黑暗之中的哥谭市也终于迎来了黎明。
在阳光之下,从废墟中抱着一个伤者送到担架上的蝙蝠侠,满身泥泞,没有半点超级英雄的光鲜样子。
在他就要起身离开之际,伤者地抓住了他的手,激动地说着什么。
电影没有放出伤者的台词。
但不难想象到,这一次,绝对不再是“求求你,不要伤害我了”。
说结论吧,肉叔个人很喜欢这部《新蝙蝠侠》。
从复仇,到拯救;从阴影,到火炬;从恐惧,到希望。
《新蝙蝠侠》是情绪性的,而非故事性的。它通过丰富的象征,刻画了蝙蝠侠内心的转变。
这个转变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一念之差。
《新蝙蝠侠》,是一部关于三个人的一念之差,而引发的故事。
第一个人,自然是蝙蝠侠了,他因为一念之差,在罪犯和英雄之间游走。
第二个人,则是反派谜语人,他因为一念之差,从对韦恩家族发布拯救哥谭的“重生计划”感恩戴德,变成了对韦恩家族充满了怨恨,要求布鲁斯·韦恩“父债子还”的罪犯。
而第三个人,虽然不曾露面,却始终贯穿电影。
那就是蝙蝠侠的父亲托马斯·韦恩。他是一切的导火索。
蝙蝠侠之所以一心要为父母复仇,是因为他坚信父亲是个完美的好人。
结果电影过半,他才发现父亲竟然曾找到哥谭市黑帮一把手,去恐吓一个想要抖出母亲精神病史的小报记者,最终导致这个记者被杀死的黑历史。
电影借管家阿福之口,说出了“托马斯·韦恩是好人,他只是因为一念之差,犯了错”。
托马斯·韦恩这个错是巨大的,他因为这个错而死,并最终导致他出于善心发布的“重生计划”办成了坏事,成为了洗黑钱和行贿的完美媒介,将本就千疮百孔的哥谭,往深渊里又推了一步。
三个人的一念之差,堆叠成了一个宿命论的循环。
父亲因为一念之差,从好人变成了坏人。
儿子因为一念之差,从罪犯变成了英雄。
负责推动这个循环的,正是谜语人的一念之差。他因为韦恩家族“父亲”犯罪,然后被“儿子”终结。
最终促成了蝙蝠侠的转变,让哥谭从恐惧中走出,看到了希望。
“哥谭终于开始改变。”
至此,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谜语人的“父债子还”。
同时,《新蝙蝠侠》的核心表达才完全展露在了观众的面前——它是一个“谜题”。
就像谜语人在给蝙蝠侠出题一样,《新蝙蝠侠》也在给观众出题:
缔造蝙蝠侠和谜语人这一念之差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藏在电影里。
蝙蝠侠骑车时、滑翔时,还有通过隐形眼镜观察时,以及谜语人利用望远镜窥探和行凶时,电影都刻意选用了第一视角。
这些视角,随着蝙蝠侠和谜语人走遍哥谭,而极具沉浸感地为观众展示了一次哥谭。
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暗无天日,肮脏,潮湿,罪犯遍地,检察官、警察跟黑帮打成一片,普通人终日惶惶不安,坐个地铁都可能被人围殴的“罪恶之城”。
遍地的“重生计划”标签像是一个最下流低俗的笑话,在嘲讽着这个城市的绝望。
对于蝙蝠侠和谜语人来说,这就是哥谭的全部。
所以哥谭理应被一场大水“清洗”,才能焕发新生。
但是事实上呢?
哥谭还有更多他们没有看到的。
他们没有看到警探戈登的出淤泥而不染;
没有看到为了朋友义气不惜以身犯险的猫女;
没有看到竞选市长的女候选人的正直、无私和改变哥谭的决心,没有看到一大帮不畏强权,也不甘愿被金钱收买的好警察、好记者;
也没有看到年纪轻轻,却愿意在洪水中向他人伸出手去的小男孩。
电影里有一个不断出现的地方,叫做“冰山俱乐部”。这是在漫画里也存在的设计,是哥谭市犯罪分子私下交流的聚集地。
但这个名字,让肉叔不由得想起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说,冰山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个比喻本是说创作应该露一藏七,为人留下足够大的想象和解读空间。
但这何尝不是在说,人在观察世界时的偏见和固执?
蝙蝠侠和谜语人,都只看到了哥谭市的“冰山一角”,却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哥谭市的全部。这种偏见让他们完全背离了内心的初衷,走上了不一样的极端。
谜语人始终困在这偏见里,最终彻底坠入了深渊。
而蝙蝠侠比较幸运,他寻得了解脱,从深渊里爬了出来。
正如那句老话: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真正优秀的电影从来都没办法脱离现实,它会引人思考。
而《新蝙蝠侠》则更加干脆,它将自己变成了一个繁杂精彩的谜题。
片中,好几次蝙蝠侠的关键出场,都采用了正面大特写,让蝙蝠侠和观众相互对视。
其目的,就是不断地牵引我们的神经。
你能清晰地看到,蝙蝠侠眼中的迷茫和摇摆。自然,也能从蝙蝠侠眼中,看到同样迷茫和摇摆的自己的倒影。
此刻,蝙蝠侠是我们,我们就是蝙蝠侠。
所有人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谜题:
你人生中,一定也有一个痛恨的“哥谭”。
问题是,它,真的就是你认为的那样吗?
《新蝙蝠侠》正举着火把而来,为世人照亮答案。
今日打工人:全金属Fa际线
标签:游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