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1943年8月15日,米兰遭受盟军飞机数次强烈轰炸,究竟有多少艺术珍品毁于一旦,我们不得而知,而提到这次空袭,难免会想到《最后的晚餐》曾幸免于难。
《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感恩教堂餐厅的北面墙上,8月15日的炸弹把餐厅东、西、南三面墙直接炸烂,唯独耶稣与他的门徒安然无恙——后人将这种小概率事件奉为“上帝的奇迹”。
承平日久,大众难免会因为外部的声音激发对战争的好奇与“向往”——尤其牵扯到国际政治形势的时候。可是,大家永远不要忘了,战争意味着毁灭,甚至是彻底的毁灭。
远的不说,近的“俄乌战争”,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几乎都是格外宏观的视角,但两国人民的生活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可以想象的是——俄罗斯全国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乌克兰老百姓有不少失去自己的家园,被迫成为难民,对未知的明天感到绝望。
以前曾看过一本书叫《巴黎烧了吗?》,它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想到这本书,是因为这本纪实文学的描述的背景是——
希特勒曾派德国高级爆破专家到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去埋设地雷和炸药,打算在万一失守时实行焦土政策,把整个巴黎连同它的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辉煌建筑和艺术宝藏统统付之一炬,夷为平地。
由此,衍生出的一句极有历史厚重感的话就是希特勒说的那句——“巴黎烧了吗?”
“燃烧的巴黎”这个概念,我后来是在《樱花大战3》这部很古老的游戏(动画)中又一次遇见。
幸好巴黎没有像后来的柏林那样“燃烧”,不然,也就没有前几年巴黎圣母院失火的那档子事儿了。
【2】《五号屠场》与库尔特•冯内古特
不少亲历二战且死里逃生的人,会因战火带来的心灵创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与自我和解,而他们的全部过往很难自己用文字记录并得到传承,让不曾经历“人祸”的后人以第一手资料了解这段过往。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一个对中国读者相对比较陌生的名字,他的代表作之一《五号屠场》就是以自己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
1945年,年仅23岁的冯内古特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英美联军发动大轰炸时,冯内古特身处屠场的地下室内。整座城市在炮火中烧成废墟,他是幸存的7名美军战俘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德累斯顿大轰炸作为二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是有助于我们平凡之辈思考“生存与毁灭”。
德累斯顿以大量的巴洛克艺术建筑著称的“文化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军工城市,但到了1945年2月,德累斯顿的重要性微乎其微,即使这样,成吨的炸弹还是如雨落下,德雷斯顿所有的建筑夷为了平地,引发的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究竟有多少人死于非命,这个数字是个谜——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大轰炸中,死伤最多的是平民。
库尔特•冯内古特能在这场宛如屠城的灾难中得以幸免,只能说是运气好。
我原以为死里逃生的库尔特•冯内古特会在这本《五号屠场》中以线性叙事的思路,再现自己被俘、亲历空袭、求活的全过程。实际上,《五号屠场》并不是一本纪实文学,更像是一部到处充满了黑色幽默的科幻小说。
《五号屠场》里,主人公叫做比利·皮尔格里姆(Billy Pilgrim),由于在在二战战场中曾被外星人绑架,他获得了可以穿梭时空的超能力,于是,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就显得格外跳跃,比利的会随时出现在战争前、战争中和战争后,甚至还有主角被外星人置入“动物园”展览以及与一位人类女性“同居”的荒诞生活。
如果说同样以战争为背景的黑色幽默小说《二十二条军规》讲述的是“困顿”——死循环,那么,《五号屠场》强调的则是“自由”——因为比利可以无视时空,超脱束缚。
我们知道,作家描述的故事或形象往往是内心的投射,比利的这种“洒脱”本质上还是冯尼古特内心阴影引发的“不洒脱”,故事中的荒谬,就像德累斯顿大轰炸一般,到处闪现着命运的无常和战争的虚伪。
二战,从宏观角度看,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绝对没有争议,但是,如果所有的进程都是“正义”对“邪恶”的抵制,那么,如何看待德累斯顿大轰炸?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德累斯顿大轰炸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敏感话题”,《五号屠场》能出版,也是管制松动的缘故,而《五号屠场》推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除了“德累斯顿大轰炸”这个话题实在值得民众关注,还因为成书的1969年,越南战争引发的美国民众反战浪潮愈演愈烈——民众太需要一种文化产物作为宣泄口。
上世纪70年代前后,一系列美国文化代表概念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如“嬉皮士”。
库尔特•冯内古特通过《五号屠场》讲述的“战争与和平”,并不见得受当代人(这里尤其指生于娱乐至死年代钟情于奶头乐的年轻人)认可,核心就是开头描述的,因为成长的十几年或者几十年都过于祥和,只有亲历混乱时代才会珍惜“秩序”,而“好战”只是“好奇”,如果能站在乌克兰废墟城市中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和血腥味,我们可能才会由衷地慨叹一句“安全地活着真好!”
“事情就是这样”——这本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这个句子,看似风轻云淡的复述,可当一个背负太多精神负担、甚至一辈子都不能放下的人,说出“So it goes”,更多地是对自身渺小的无奈慨叹。
我个人对《五号屠场》并不能用“喜欢”或“讨厌”来评价,对于极端厌恶战争、混乱的我,“血与火”的悲剧无数次写在历史书里,而我已经读了太多次,其实不怎么需要一本小说来提醒我“So it is”或者“So it goes”。
值得强调的是,只有亲历过某些极端事件的人,才会用“月球坑”来形容被炸弹轰平的城市,把水中的黑鱼形容成潜艇——我总会想到《碧蓝航线》中的舰娘。
虽然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诙谐”,但总体而言是致郁系文学,属于“笑着笑着就哭了”,在战争时代,无足轻重的德累斯顿成为了“屠场”,在和平年代,我们身边会有更多看不见的“屠场”——一想到这,就会脊背发凉。
屠杀,是没有逻辑可言的,只有混乱——人生,真的好没意义啊。
【3】其他
这次看的版本是读客文化2022年新出的。
读客的书的封面经常被人诟病“花里胡哨”,不过,我发现设计者应该是找到了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花哨的封面是为了吸引读者的,而硬壳内封走的则是极简主义,《Slaughterhouse-Five》还做了类似阴刻的手法——这样的好处是,如果读者觉得这个译本不错,完全可以把外封丢了。
总的来说,《五号屠场》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严肃”文学,希望各位读者能从书中收获自己期待的东西。
标签:游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