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救兵

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引发大面积车辆拥堵,车祸伤员送不出去,急救车无法到达现场。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一架直升机从天而降,在杂乱的现场找到一小块空地,稳稳降落,将医疗急救人员送到现场……由直升机作为“空中120”实施救援今年在岛城成为现实。昨天,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政府近日审议通过的《青岛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3月20日起实施。《规定》提出,建立陆地、空中与水上相结合的立体医疗救护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多元化急救医疗服务。市急救中心主任盛学岐介绍,今年,两架“空中120”直升机在岛城正式投入使用。

打造海陆空立体医疗救护体系

社会急救医疗,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意外创伤或疾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快速有效的紧急医疗救助,对保护伤病员的生命与健康非常重要,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2005年,我市已经制定了《青岛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各种突发性疾病的增加,各种意外以及交通事故频次的较快增长,对急救医疗的需求呈现前所未有的上升势头,也对急救医疗服务内容、范围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去年年底,我市对原《规定》进行相应修订,并经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1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在今年3月20日正式实施。

随着市民对医疗急救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地面急救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需求,建立立体化医疗救护体系,成为完善医疗急救体系的必然趋势。《规定》第六条明确提出,建立陆地、空中与水上相结合的立体医疗救护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多元化急救医疗服务。

医疗救援直升机停在市急救中心的停机坪上。 市急救中心供图

两架“空中120”今年投入使用

市急救中心主任盛学岐介绍,通过与民间资本合作,今年1月12日,一架专业医疗构型的直升机已经停在了市急救中心的停机坪上,已经能够起飞执行紧急救援任务。今年,另外一家民间机构也将在岛城建立空中救援基地,并配备一架医疗救护专用直升机,由120急救中心统一调度,与地面急救车辆配合开展“立体救援”。

据介绍,直升机医疗救护与常见的地面120车辆急救并无本质不同,特别之处是需要有专用停机坪或一块开阔空旷的公共场地。据悉,在交通事故道路上,只要有50米内的空地即可降落急救直升机。医疗救护专用直升机舱内配备除颤监护仪、高压氧气瓶、呼吸机、吸痰器、输液泵等设备,在工作人员配置上,除两名驾驶人员外,每架直升机上配有一名急救医师和一名护士,相当于一间空中重症监护室,保证伤患在运送过程中生命体征保持平稳。同时直升机的高速救援,也能帮助伤患赢得救治的黄金时间。

盛学岐介绍,直升机转运和空中救援主要针对3种情况:第一种是救护车难以到达,比如海岛、海面、山林,以及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高速公路或者跨海大桥,因为大面积车辆拥堵,车祸伤员送不出去,救护车无法到达现场;第二种是事发位置比较偏远,周围急救分中心的救护车很难及时赶到现场,但病人需要快速救援并转运到就近医院;第三种是救援病情随时会发生变化的紧急、危重病患,比如一些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在黄金时间内送医抢救。盛学岐介绍,直升机医疗救护也不是万能的,要受到很多客观情况的限制,目前直升机医疗救护还无法做到夜间救援或在恶劣天气情况下救援,还可能遇到航空管制。因此能否实施直升机医疗救护,并不由患者或者家属来判断,而是要看该情况是否符合急救条件和飞行条件。

目前全省可以提供直升机降落的大型医院在20家左右,在青岛,最早建成直升机降落点的是市立医院本部院区。1986年,该院主体12层的病房大楼竣工启用时,一架直升机平稳降落在病房大楼楼顶直升机降落平台上,完成了我市第一次海上救援医疗机构楼顶降落演练。目前急救直升机可降落的医院包括市立医院东部院区和市第三人民医院,而青大附院黄岛院区、青岛市急救中心也可以停降直升机。此外,通过急救直升机和救护车的配合,在直升机降落后再由救护车转运,也可以争取抢救时间。

救护车使用6年后要退出急救一线

为切实解决救护车辆不足的问题,根据国家标准,学习外地经验,《规定》中适当提高了急救车辆的配置标准和更新标准。根据急救医疗需要,按照每4万常住人口规划配备不低于1辆救护车,农村或者较偏远地区急救半径不超过8公里。配备不低于1辆救护车。同时,针对现有急救车辆存在超过使用年限或行驶里程,在执行急救医疗任务时故障率高,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从执行院前急救医疗任务的安全角度出发,结合我市实际规定,提出救护车使用年限6年或者行驶里程30万公里需退出急救一线用车。

为解决急救资源布局不均衡、急救服务半径过长、交通拥堵等导致“无车可派”等问题,市急救中心及各区市急救中心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了调度指挥标准化、规范化。为提高急救效率,《规定》第十六条提出,急救中心根据急救资源合理调配急救车辆,在接收完求救信息后1分钟内发出调度指令,急救站(点)接到调度指令后在规定时限内派出急救车辆。

记者从青岛市急救中心了解到,我市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市内六区新建55个急救单元,以加强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有效提升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目前市内六区现运行的急救单元有48个,3年内将新建急救单元55个,其中2017年建16个、2018年建18个、2019年建21个。届时我市急救单元总数将达到103个。

鼓励现场民众实施紧急救护

尽管我市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但仍面临距离、时间等等不可抗力,这就需要民众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盛学岐说,与外地的此类规定相比,新修订的《规定》除了鼓励具备急救专业技能或者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等医疗救护证书的人员,对急、危、重伤病员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外,还鼓励其他在现场的普通人,在市急救中心调度员、社会急救医疗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紧急救护。很多普通人虽然没有经过急救专业技能培训,但通过市急救中心调度员的电话指导,也可以完成对急、危、重伤病员的简单抢救,甚至能帮助伤病员进行心肺复苏,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

《规定》还特别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盛学岐介绍,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急救设备,可以为心脏病突发的患者进行电除颤,帮助发生心室颤动的病人恢复心律。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四分钟”内,对患者进行电除颤和心肺复苏,有很大的几率能够挽救生命。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心脏猝死的发病率达900万例,中国每年约1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目前中国每10万人中平均有41.84人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位居全球之首,高达每年54.4万人,其中15%的死亡案例发生在公共场所。

青岛早报记者 黄飞

标签:游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