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2石英晶体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中央苏区要利用贫瘠的土地运行经济,要利用落后的经济支持战争,要利用频繁的战争保护资源,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敌人要做的就是迫使这个循环变成恶性循环,而苏区中央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保持其良性运行。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争夺资源、开发资源。

1、赣南钨矿有多重要?

“因为苏维埃政府的开始注意,因为群众生产合作社的逐渐发展,许多工业现在是在开始走向恢复。这里重要的是烟,纸,钨砂,樟脑,农具与化肥(石灰等),而且自己织布,自己制药,与自己制糖,亦是目前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红色中华》,第二次全苏大会特刊,1934年)。

其中所提及的钨砂对苏区来说意义非凡——在建立红色政权的同时,红军也在与国民党军、地方军阀争夺另一种“经济利器”——赣南虽然不是鱼米之乡,但是却有一种为世界所需求的资源,那就是钨。

钨是一种制造灯丝、武器和其他工业设备的特殊原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电灯日益普及,以及各国进行军备竞赛,使得世界对钨的需求骤然增加。中国江西赣南的石英型黑钨矿储量十分丰富,世所罕见,不但矿点密布,而且矿床范围广、规模大,有“世界钨都”之称。

赣南钨矿发现于清末,在鼎盛时期开采矿点多达百余处,矿工十万余,年产量6000余吨,但是,由于中国冶金工业不发达,所产钨矿绝大多数都外销,而且矿山的开采、运输、销售等都为买办、外资公司所掌握,所以质量上好的钨矿却一直在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加之开采毫无节制、章法,四处滥采,且大多采用原始的开采技术,所以矿区一片混乱,事故频频;周边各军阀纷纷染指,又导致纷争不断,所以当地虽然有世界最好的钨矿,却依然贫困不堪。

2、中央苏区对钨矿开采工作的重视

毛泽东、朱德等建立赣南根据地的同时,就意识到,如果能掌握钨矿,那么就可以为部队获取大笔经费。为夺取矿藏,中共赣南特委遵照红四军前委的指示,在矿区内广泛开展群众运动,宣传矿工的权利,很快就分别在盘古山(又名仁风山)、大余西华山等矿区建立党和工会的组织。

党组织和工会建立起来后,就号召工人们维护自身权利,开展罢工运动,与敌斗争。

1930年3-4月,红四军再连续攻克南康、大余、南雄、信丰和会昌,成立了中共西河行委和安远、于都、会昌、赣县四县边界特委,另外组建了红二十六纵队和红二十二纵队。在仁风山矿区,毛泽东亲自深入矿区,经过调查研究,编写了一本名为《仁风山及其附近》的小册子,发给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并指示四县特委,要在矿山工人当中凝聚力量,最终掌握矿山。

在对新成立的红二十二纵队演讲时说:

“过去你们出生入死,从地底下挖出了比黄金更珍贵的钨金,但在官府的横征暴敛、奸商的巧取豪夺和地痞山霸的敲诈勒索等多重盘剥和压榨下,你们换回来的是粗衣粝食,根本无法养家糊口。现在你们加入了工农武装,就可以拿起真刀真枪跟他们对着干,直到把他们完全驱逐、彻底消灭!”

1930年底,红三军团一部进驻铁山垅分水坳,但这时红三军团还无力组织像样的开采,于是就发动会昌县三区七乡群众,捡拾露头块钨、挖掘表层矿苗,这样为部队筹集了一些经费。1931初,终于建立苏区第一家公营钨矿——铁山垅钨矿。该矿招募了附近的许多矿工和农民,加上红三军团战士,总计有1000余人,分为5个中队、15个分队,主要矿场位于大窝里、分水坳和杨坑山等地。

3、围绕钨矿的争夺

不过,此时蒋介石也结束了中原大战,从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调兵遣将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其中为了使广东军阀陈济棠能出兵参加“围剿”,特意以大余钨矿相许。

在19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德国关系较为密切,德国出于自身战略需要,与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其中一个原因是德国需要从中国进口矿产等物资;国民党政府也需要购买德国的武器装备,所以国民党政府严格管控铁矿、钨矿等出口。由于赣南钨砂大多经广东出口,在香港的钨砂收购价是130元每担,而广东官方的收购价只有36元每担,期间差价近百元,利润十分丰厚,所以广东军阀历来对赣南钨砂垂涎三尺。

陈济棠为了防止红军南下进入广东,也为了能占取丰饶的钨矿,于是派余汉谋率第一军进入赣南。余汉谋进军于此后,立即征调民工,在赣南与粤北之间修筑了一条公路,其一是为了粤军进退自如,增兵支援便利;其二就是为了将大余钨矿运往广东。余汉谋知道红军也在争取钨矿,于是借“围剿赤共”,大肆捕杀共产党员,清除矿工中的中共党组织和工会力量。

与此同时,地方土匪、民团为了争夺矿区,也不断前来滋扰,他们不断与国民党部队、粤军配合,向矿区发动攻击,盘古山矿区就历经过几番拉锯战,矿区数度易手,生产也大受影响。尤其是在1931年的夏季,当时由于蒋介石即将发动第一次“围剿”,红二十二纵队改编为第二十二军,开往前线,矿区只留下少量赤卫队和矿工纠察队,地方民团乘机发动进攻,然后纵火烧毁了矿山和1000多个工棚,矿工被驱散,矿山生产停止。

为了能控制钨矿,并且打击余汉谋的嚣张气焰,1932年6月21日,毛泽东、朱德等决定“要迅速的、坚决的消灭入赣粤敌”,红一方面军于是在安远集结,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直奔余汉谋粤军第一军的后方基地南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夺去了梅关,切断了南雄与大余之间的通道,并与粤军主力在水口发生激战。

水口之战两军都有严重损失,但红军始终掌握着主动权,红三军团分兵击溃南康、上犹和崇义等地粤军,迫使其后退至大余、韶关一带,如此一来,就使得大余粤军孤立无援,遭到重创。

陈济棠经此一战,始知红军之强。与红军的争斗也渐趋消极。由于第一、二、三次“围剿”是连续发动的,所以直到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主力才得以重返矿区,驱逐了地方民团和土匪,盘古山和铁山垅等矿区才恢复生产。

4、理财高手临危受命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总面积扩大至8.4万平方公里,共建立了4个省级、6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控制了大部分赣南钨矿资源。

为了更好地经营钨矿,1932年2月12日,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组织筹建了中华钨矿公司,包括公营铁山垅钨矿、会昌县白鹅墟白鹅洗砂厂等,统筹开采、运输、收购、加工、销售。但是,由于任人不当,总经理胡克功、工会委员长华太章等利用职权大肆贪污,蛮横管理,致使工人怨气冲天,最后两人被撤职,由毛泽民兼任总经理。

毛泽民上任后,从红军和矿工中选拔了一批干部,并增设指导员和工人长,建立了一套既能保证权力集中、又能有民主建设的管理体制。在钨矿扩大生产方面,毛泽民也颇有成就,他吸引矿山的个体散户和短期零工,分别在盘古山、上坪、蜈蚣山、吴山和庵前滩5个生产合作社。

其中盘古山生产合作社下设7个大组,130个小组,上坪生产合作社下设4个大组,28个小组,如此一来,中华钨矿公司实际的生产范围大大扩大,生产能力也大为提高。为了激励工人,公司内按照职工技术能力、劳动强度,每人每月发放4.5~6元不同等级的固定工资,这就保证了工人们的收入;同时,公司还提供免费的食宿,这就使得工人们安心于工作,不必往返。对于各个合作社,公司也采取了合理的合作方式,即公司首先预付70%的砂款,待生产出钨砂后再扣还。

自发现钨矿以来,矿工的生产条件是非常原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相当恶劣,夏季蚊虫叮咬,饮食和饮水都脏乱不堪,所以时常爆发肆虐。矿洞内经常积水,工人们不得不泡在水里开凿,冬季洞内又湿又冷,只能依靠吃辣椒抵御洞中的寒气。

毛泽民为了保护工人们的身体,改善工作环境,一方面请来当地的郎中,拿出有限的资金,办了一个矿山医院;一方面想办法改善伙食,改变工作环境。对于家庭困难的矿工,一方面通过国家银行拨出专款,用于救助,一方面号召党政机关捐款,帮扶困难家庭。

另外,那些与公司合作的合作社,毛泽民也规定,可以优先供应社员低于市场价的生产生活物资。且明文规定,无论公营还是私营工矿企业,必须执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和星期天休假制,这是为了保证工人们的生活、家庭和体力。

在改善生产条件上,以往矿工们都是用短钎、小锤、单人打炮眼的作业方式,这样的方式生产率很低下,每人每天只能打几寸深,后来一个工矿建议,采用长钎、大锤、双人组合作业,这样平均每班进度可以达到一尺四寸,两个人就相当于以前三个人的工作量。为鼓励工人和群众开发矿藏,他亲自起草了一个布告,称:“苏区地域,遍布宝藏。一旦开掘,国富民强。军民报矿,一概有奖”。

总之,在毛泽民的领导下,苏区钨矿生产量获得了大幅提高,1933年,中华钨矿公司所属公营钨矿开采、合作社收购的钨砂,总量比1932年增加了将近4倍,仅铁山垅和盘古山二矿的产量,就由1932年的648吨上升到1753吨,小龙钨矿开工当年即达47吨。

5、钨砂如何变现?

钨砂生产量在稳步提高,但钨砂是需要销售出去才能获得利益的。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国民党加紧了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强化赣南钨砂的统制政策,私人和民企都被禁止开采,原有民企一律取消经营资格,这导致苏区生产出来的钨砂也失去了销路。

这时,王明等“左”倾势力已经将毛泽东排挤出核心领导层,但苏区中央经济部和对外贸易总局已经成立,下设江西、福建2个省分局,15个县分局,并在水陆贸易通道处设立了4个直属分局、11个采办处。对外贸易局下属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沟通与国统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毛泽民所领导的国家银行也从发行的300万经济建设公债中拿出100万元作为外贸基金。对外贸易局各分支机构与国统区钨砂商贩建立了联系,尤其是与陈济棠签订了钨砂秘密交易协定。

该协定签署后,中华钨矿公司就建立了100多人的运输队,首先将各处开采和收购的矿砂运送到白鹅洗砂厂,把毛钨砂淘洗、加工成钨精矿。之后,经江口外贸分局的20多艘运输船,在30多人的武装押运下,往返于白鹅洗砂厂和三江口之间,将钨砂、农副产品运出,再将苏区所需要日用物资运回。

余汉谋按照陈济棠的指示,以储备公积金的名义,集资创办了双田公司;粤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李振球也利用驻防赣南的机会,为双田公司组织钨砂的运输和销售。通过低价收购、高价卖出,陈济棠、余汉谋、李振球等不但私人赚取了大笔钱财,而且也为粤军赚取了不少经费。自然,红军也依靠钨砂获益匪浅。

6、钨砂对苏区有多重要?

但是,1933年9月,蒋介石开始采取“堡垒战”和“持久战”,除了在苏区周边部署了百万军队外,另外构筑了2900多个碉堡,还颁布了13种经济、交通封锁条例,且设置了8条纵深达130公里的封锁区。

严厉的经济封锁政策也迫使陈济棠不得不中止了与红军的秘密交易,这导致苏区钨砂滞销,很快就使得中华钨矿公司流动资金告罄,进而使得中央财政吃紧,整个苏区的经济形势也因经济封锁而迅速恶化。不过,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10月26日,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了反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并建立了政权,不久后与苏维埃政府取得了联系。

苏区政府很快与其秘密签订了一系列经贸协定,“恢复输出输入之商品贸易”,中华钨矿公司的钨砂被贴上“国防物资”的封条,从福建出口,直至十九路军被蒋介石剿灭。

中央苏区自开始钨矿生产至进行大转移这段时间里,总计生产销售7890万吨钨砂,获得了62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达到财政收入的70%,可见钨矿对红军的支撑是极其重要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标签:游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