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阴真经五内

于山老照片,摄于20世纪20-30年代

于山位于福州市中心,与乌山、屏山并称为福州的“三山”。于山海拔只有52.2米,然而就是这么小小的个山上却遍布众多的名胜古迹。山上怪石嶙峋,处处可见历代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亭台楼阁、道观庙宇更是随处可见。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看一下和金庸老先生笔下武林奇书《九阴真经》大有渊源的九仙观。

来福州旅游的朋友,要去于山游玩很方便。于山地处市中心闹市区,乘坐公交车到龙华天桥下车即可到达于山东入口。

到龙华天桥的公交车不少

如果是从龙华天桥这站下车,不远就是于山的东入口,边上有个石刻记载了于山风景区的改造历程。

于山风景区改造工程说明碑文

按照碑文的介绍,于山,战国时“于越氏”族人居住此地而得名,汉代何氏九兄弟在此修炼,故又名“九仙山”。

边上石壁上刻“九仙山”

左右二边的阶梯都可以到达上面的“接鳌亭”

沿着东入口的左右二边的台阶上去都可以到上面那个“接鳌亭”,继续拾阶而上5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九仙观的天君殿。为了方便介绍,我们还是从五一广场这边的南大门上山。游客如果乘地铁1、2号线在南门兜站下,往G1口出,步行约300米可达公园南门。也可以乘坐公交车到于山(协和医院)站下车。

于山(协和医院)站也有多路公交车到达

于山站下车后从这个阶梯上去右拐就是上山步道

乘坐公交在于山站下车后不远就会看到这个阶梯,这就是于山南入口了。从此处上去可以进定光寺去看福州著名的地标白塔。我们上了阶梯后不要进寺庙,直接右拐走上山的步道。

于山南入口(五一广场方向)上山步道和登山阶梯

沿着南入口要走一溜比较长的上山缓坡,到拐弯处继续走左边这个水泥上山路去看九仙观,如果走右边的阶梯上去可以到达新开放的大士殿。

这块标着“九仙洞”的巨石下就是挤着九兄弟的仙洞?

沿着缓坡走上去,右手边可以看到上面这个“据说”是九位仙人兄弟炼丹蜗居的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仙洞”了。问题是,这个洞也太小了点吧,九个兄弟在里面吃喝拉撒的,也不嫌挤得慌?

九仙洞里面就这么大,不嫌挤的慌?

九仙洞与丹井的说明

九仙洞边上还有个千年古井,居然还有水哦,按景区说明上的介绍,九兄弟就是靠这井水洗眼睛复明的,可惜井口给封了,要不大家也打点水上来洗洗眼睛,没准还真可以预防近视啥的。

传奇神井“炼丹井”

仙人留下的千年古井还有水,取来瓶装了当眼药水卖岂不大发了?

炼丹井介绍

“丹井流香”石刻

“丹井流香”石刻不太好找,大家继续往水泥步道往上走,注意右侧石壁,不留意很难看到,我是爬上路边的杂草上去才拍到上面这个照片的。

”丹井流香“石刻在缓坡右边的石壁上(红圈处)

继续往上走,别右拐,直直走到山顶,前面红墙里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的九仙观。路左边有个叫“倚鳌轩”的亭子,历史上是有这么个亭子的,可惜早已损毁,现在这个是重新修建的新亭子。

缓坡尽头红墙里就是九仙观

倚鳌轩

倚鳌轩简介

好了,下面开始参观久负盛名的“九仙观”吧。

九仙观大门

九仙观原是五代时闽王皇宫旧址。宋崇宁二年(1103年)重建,名为天宁万寿观。政和年间(1111~1117年)黄裳增建几座楼阁用于刊刻道教经书《政和-万寿道藏》。明、清年间多次重修。观内建筑物有玉皇阁、王天君殿、廖阳殿、娘娘宫、喜雨楼、钟鼓楼、拱极亭、望湖阁、碧云轩、聚义轩等。供奉何氏九仙、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及玉皇上帝、王天君、斗姥元君等。1922年遭火灾后民间集资重新修建。建国前由全真道士郑志辉主持;后来由其女、道姑郑理真接任。当时王天君信仰鼎盛,每逢朔、望、节日,远近信众徒步跪叩至观朝拜,至1964年初停止。(注意上面“黄裳”等粗体关键字,后面会解说,我们先来参观还在重新修缮的九仙观)

九仙观维修公告

进门后发现整个九仙观还在维修过程中,虽然不少殿宇已经建好,但还是有不少楼阁在修缮中。从下面这个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上看,现在重修的楼阁是简化版的九仙观,上面介绍的诸如“喜雨楼、拱极亭、望湖阁、碧云轩、聚义轩”等都不复存在了。

我们现在是从上图左边(红星处)进来的

我们就按照上面这个示意图顺序来参观新版的九仙观吧。左手边这间是斗姆殿,殿宇外面还在施工,原来殿前左右各有个石塔,看之前网友提供的图片应该是有点年代的老佛塔,不知是否丢失了。

斗姆殿

网友发的改造前斗姆殿图片,殿前本有2个石塔

斗姆殿除了供奉主神斗姆天尊外,还供奉福建这边名气很大的临水陈夫人(陈靖姑),这个是东南地区尤其是福建人公认的妇女儿童保护神,福建各地有很多供奉她的庙宇。

临水陈太后陈靖姑

斗姆殿下一个建筑就是玉皇阁,玉皇阁为一五开间、七柱进深、重檐带阁楼的歇山顶大建筑,其四根蟠龙青石柱据说是从仓前山安澜会馆移来的,为浙江工匠的雕刻精品。

玉皇阁

玉皇阁前的蟠龙青石柱

玉皇阁前原来有一木质拜亭,其中的螺旋藻井也十分精美。但修缮后拜亭改成石制的,自然也看不到原来精美的螺旋藻井了。据说玉皇阁改建群众反应很大,因为玉皇阁不是落架大修,而是直接拆平了重建,而且拆下来的构件都没妥善保管到处乱丢。哎,没文化真可怕,现在还在用拆迁队当古迹维修队使用,真不知道有关部门是蠢还是坏。

网友发的改造前玉皇阁图片,玉皇殿前面拜亭是木构建筑

玉皇阁前拜亭给拆迁工程队改成石制的

原来拜亭顶精美的藻顶

现在换成在水泥顶上简单的装饰画

玉皇阁供的当然是玉皇大帝他老人家咯,左右有王天君、何氏九仙君做陪。额,其实九仙君、王天君自己也有单独的殿宇的,稍后我们会看到,这是怕玉皇大帝寂寞了特地安排人在左右陪他老人家聊天吗?

玉皇大帝左右还有何氏九兄弟何王天君陪坐

接着往下走左手边就是何氏九兄弟的殿宇了。记得上次来九仙殿还蒙着布呢,看来整个九仙观整修差不多了,应该很快就可以重新向信众开放了。

九仙殿-左右分别是关帝殿和太乙殿

何氏九仙君

何氏九仙君殿里供的应该就是九兄弟吧,可我怎么数都不止九位仙人啊。九兄弟看来还是喜欢人多热闹哈,不但去玉皇大帝那陪聊,自己殿堂边上左右也有关二爷和太乙真人陪坐。(额,我就不上二个陪坐大神的图了)

何氏九仙君殿对面,我们右手边是方壶厅。在之前的九仙观介绍里并没有这个厅,显然是新建的,不知道有何典故。这个厅虽然已经建好,但没开门,我推测没准是对外开放的茶馆,接纳信众来此泡茶歇息的。

方壶厅,感觉是新建的茶馆

接下来要从方壶厅右侧通道(就是方壶厅和三清殿之间的通道)走到另外一侧去看右侧的殿宇。三清殿二侧通道摆放着不少石碑,这就是于山碑廊所在地。

碑廊介绍

碑廊介绍可以看清吧?碑廊是文物,碑廊所在的九仙观为碑廊的“附属文物”。不奇怪啊,诺大的一个道观连个镇殿之宝都没有,别说当年刊印的《政和-万寿道藏》都没留下一本,古建筑旧的木料构件拆了也不妥善安置,估计都给扔了用新材料重建,这样的新殿宇也只能给名人碑记做陪衬了。

三清殿左侧碑廊

三清殿右侧碑廊

关帝圣像

碑文因为年深日久不好辨认,估计大家也没多大兴趣,就算你拿放大镜凑上去看也不会看出隐藏的武功秘籍的。还是欣赏下这幅清代雍正二年由浙闽总督觉罗满保和福建巡抚黄国材立的关帝圣像吧。雕刻虽然精细,不过感觉古人绘画实在不怎地,威风凛凛的关二爷大腹便便,面目可。。。那啥,借用一句套话,长相也太困难了点吧。

看完碑廊,通过方壶厅右侧通道出来左拐就是观音阁。

观音阁

观音阁供的自然是观音大仙了,我就拍照上图了,大家自己进去看吧。

三清殿

看完观音阁出来往回走就到了三清殿。里面供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大神,大家都认识,嗯,你们都认识的我照例不上图了哈。

三清殿右侧的钟楼

三清殿左侧的鼓楼

三清殿前的钟楼、鼓楼都关着门,不过就算开着也没啥看头,别指望里面有古钟啥的,就是有古董估计也给拆迁队扔了,今后开观后能听到“暮鼓晨钟”就不错了。

从三清殿往下走就是天君殿的。我们之前看到的满天神佛基本都是安详端坐宝座上,慈眉善目地望向下方的善男信女。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位天君塑像确是个立像,而且还拿着个金鞭对人怒目而视。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天君殿

耿精忠画像

据传在清康熙年间重修九仙观时,对清廷已生反心的靖南王耿精忠来到工地,看到面容安详一脸人畜无害的天君像后大发雷霆,痛骂道:“那个瘪犊子把天君倒腾成这模样的?马上给我返工重做。再给我乱做,小心你们的狗头!”

怒目而视的天君塑像

施工的工匠都很害怕,赶紧备了厚礼向耿王爷的师爷求教。那师爷知道耿王爷想借此发泄他反清的情绪,就如实相告。工匠得到启发,绞尽脑汁一番构思后重新塑出的天君像,就是我们现在这位顶盔贯甲、高举伏魔金鞭,红脸虬须,三目圆睁,正气凌然的模样了。

不过耿王爷版的伏魔天君在民国11年(1922年)遭火毁,据说只抢出了天君的头,现在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后来重修时候重塑的。

从天君殿沿着阶梯走下去,到了下面这堵“无量天尊”墙往左边一路下去就会看到文章开头说的那个“接鳌亭”,顺着阶梯下去就到于山东出口,不远就是龙华天桥公交站。

“无量天尊”红墙

接鳌亭-明御史王英所建,原亭已毁,此为重建新亭

景点介绍完了,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虽然道观历史悠久,但留下的只有传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重新整修出来的。额,对了,我们今天要重点说的,还真的就是传说,看看我的标题,我还真不是标题党,因为《九阴真经》就是出自九仙观。

九仙观老照片,摄影上世纪30年代

言归正传,之前我们介绍九仙观的时候提到黄裳在天宁万寿观(就是现在的九仙观)刊印皇家道教经书《政和-万寿道藏经》,下面这个是于山大士殿里对黄裳和九仙观的介绍:

于山大士殿对黄裳与九仙观的介绍

黄裳画像

黄裳(1043-1129)字冕仲,号演山,延平(福建南平)人。宋朝有二个黄裳,一个是北宋自学成才的道教、武学高手黄裳,还有个南宋精通天文地理的制图学家黄裳。上面这个流传在网上的黄裳画像我也搞不清是北宋的还是南宋的,大家将就着看吧,于山大士殿里的文物介绍认定上面这画像画的就是北宋的黄裳。

宋徽宗政和年间为1111年-1118年。朝廷在政和五年(1115年)设经局,敕道士校定,送福州闽县天宁万寿观,由郡守黄裳役工镂板刊印成书。因为是政和年间在万寿观刊印的,所以所刊道藏称为《政和-万寿道藏经》。

这里提到的黄裳,就曾出现在金庸先生射雕三部曲首篇《射雕英雄传》里。

射雕英雄传

金庸先生的经典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直接认定黄裳就是《九阴真经》的作者。以下是小说里老顽童周伯通和呆头鹅郭大虾的对话:

郭靖点头道:“那也说得是。那么请大哥说《九阴真经》的故事给兄弟听。”周伯通道:“徽宗皇帝于政和年间,遍搜普天下道家之书,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为‘万寿道藏’。皇帝委派刻书之人,叫做黄裳……”周伯通说道:“他生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杀他的头,因此上一卷一卷的细心校读。不料想这么读得几年,他居然便精通道学,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无师自通,修习内功外功,竟成为一位武功大高手。兄弟,这个黄裳可比你聪明得多了。我没他这般本事,料想你也没有。

老顽童向郭靖讲述九阴真经的来历

黄裳首次出现在射雕书中

老顽童开导靖儿猜谜底

呆头鹅终于想到答案

李亚鹏-周迅版的《射雕英雄传》里特别提到了《九阴真经》的作者是黄裳。注意,其他版本,包括黄日华/翁美玲83版的射雕都没提到这个绝世武功的作者是我们黄裳老前辈,感觉这书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

按照金老的说法,黄裳读经书读太认真了,居然领悟了绝世武功。经书刊印完后应该是1118年(政和最后一年),此后黄裳继续做他的朝廷大官,不久奉命去剿灭明教。按时间推算,就算黄裳一刊印完经书就去剿匪,1043年出生的黄大侠至少已经75岁高龄了。不过按金老先生的小说设定,侠客都是越老武功越高,黄裳出手打得明教高手满地找牙,后来架不住人家群殴给打伤了逃到深山老林里卧薪尝胆了至少45年才出来寻仇---是的,你没看错,黄裳确实隐居了至少45年,请看射雕以下原文:

周伯通哈哈大笑,说道:“你越猜越乱了。那黄裳找遍四方,终于给他找到了一个仇人。这人是个女子,当年跟他动手之时,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但黄裳找到她时,见她已变成了个六十来岁的老婆婆……”

就算是16岁的小姑娘,变成61岁的老太婆怎么也过了45年了吧,还没算黄裳找遍四方的时间呢,我默认黄裳当年就找到她了,那么黄裳此时已经120岁了!

啥,黄裳活到120岁?黄猫表示无奈,当地晕倒

不过道家的人懂得修身养性,活到120岁也不稀奇,正史上记载黄裳是在1129年以86岁高寿过世的。我估计1129年才是黄裳去剿灭明教的时间,他重伤后假死躲过明教高手的追杀,但世人以为他已经过世了,等他45年后重出江湖,当年的亲朋好友都领盒饭了,自然没人再见到他。如果这个推测是正确的,那么黄裳重出江湖应该是1174年,黄老至少活到131岁!

下面是我自己根据射雕情节继续推测的情节:

黄裳见到昔日的小姑娘已经变成垂垂老矣的老太婆,感慨世事无常,就回到万寿道观将他悟出的武功写成《九阴真经》,黄裳去世前将《九阴真经》交给他养子,嘱咐他一定要妥善收藏,最好找一处世外桃源隐居。这位养子在黄裳去世后找了个孤岛修炼《九阴真经》成为一代大侠,因为他长期跟着义父涉猎了不少奇书,所以五行八卦奇门异术无所不精。他就是后来名动江湖的桃花岛主东邪黄药师。金庸在最早连载版射雕里曾把《九阴真经》归为黄药师所有,假托是达摩祖师写的。后来的三联版、新修版七改八改,才把最原始的设定都改乱了。

知道了吧,俺乃黄裳之子黄药师,《九阴真经》乃我家传绝学

《九阴真经》最后的下落,按射雕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的说法是到了张无忌手里。不过张少侠胸无大志,就知道给二个美人画眉毛,他武功奇高,自然无心再去修炼什么《九阴真经》。后来全真教派人找他借阅此书,张无忌想想《九阴真经》与全真教大有渊源,自己留着无用,不如物归原主吧。于是他就大方地把《九阴真经》转赠给全真教了。全真教唯恐这本武林奇书再次落入歹人手里危祸江湖,马上遣心腹弟子将秘籍送回福州于山九仙观藏匿,并安排嫡传弟子留驻观里守护。一直到1949年建国前还由全真道士郑志辉主持道观,后来由其女、道姑郑理真接任。上世纪60年代文革起,造反派破四旧把旧观破坏得面目全非,全真道士也四下逃散了,《九阴真经》下落至此成迷。

九阴真经并非藏在什么倚天剑屠龙刀里,而是藏在九仙观

如今九仙观已经重新修复,崭新的亭台楼阁确实养眼,香客也陆续多起来,虽然看着各大殿宇前香火不断,我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对咯,就是少了《九阴真经》这个镇殿之宝,就算文革没给破四旧整丢了,也给如今的拆迁队重修道观的时候给折腾没了。

烟火缭绕的三清殿

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传奇武功秘籍

(全文完)

标签:游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