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凪的新生活》放大了凪的察言观色,使其成为没有底线和原则的讨好,也无情地揭示了老好人永远吃力不讨好。凪费劲心思经营的人际关系,也如同薄冰不堪一击。大家或受到冲击或产生共鸣地纷纷表示“讨好别人前要先学会讨好自己”。
“知道”和你谈谈,你也在被“空气”支配,伪装自己吗?
2007年,日语“空気が読めない”(kuuki ga yomenai)的两个首字母缩写“KY”成为当年“新语流行语大赏”的主要候补语,且至今仍流行不衰。这个词直译便是“不会读空气”,意指没眼力见儿,对当前的气氛没有判断力,在交流中不会察言观色做出合适的反应。
这个夏天,一部大热日剧《凪的新生活》(又名“风平浪静的闲暇”)使“阅读空气”这件事再次引起热议。
电视剧放大了凪的察言观色,使其成为没有底线和原则的讨好,也无情地揭示了老好人永远吃力不讨好,而她费劲心思经营的人际关系,也如同薄冰不堪一击。
一时间,“讨好型人格”成为众矢之的。坚持自我不妥协一不小心就会变成“KY”遭人白目,被人讨厌。处处伪装成全别人又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受了委屈还不受待见。
网友们或受到冲击或产生共鸣地纷纷表示“讨好别人前要先学会讨好自己”。
“读空气”出自日本人山本七平于1977年出版的《「空气」的研究》,这本书专门讨论所谓能“读”的空气,将“空气”从呼吸必需的氧气转指周围环境的气氛。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学界和民间的重视,其中不少是对“空气”作出正面评价。
居住于岛国的日本人,大多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世间”里。这个“世间”不仅是物理空间,也指人们的心理空间。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阿部谨也等人提出的“世间论”,“世间”是与自己有着利害关系的人的群体的总称。而维护“世间”的和谐需要一种共同意识,这个共同意识便是所谓的“空气”。
对“空气”的解读,就是对环境的把握,对交涉者的认识,从而判断在何时何地如何进行交涉的过程。正确地解读“空气”,才能保证社会运作的正常展开,降低摩擦系数。因此,日本人十分注重“空气”的解读。日本人极致的“空气文化”也使“善于读空气”被视为日本人的显著特点之一。
但是,“读空气”并不是日本人的专利。
在中国,“识时务者为俊杰”、“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审时度势”、“察言观色”等等这些词句无一不体现中国人的“读空气”。识趣、识大体从来都是为人所称赞的品质,但这样美好的品质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甚至牺牲了还换不来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在强调正面关注“自我需要”和“自我认可”的今天,大家开始反省“读空气”的弊端,并开始提倡“不读空气”以追求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开头提到的日剧《凪的新生活》便是对“读空气”的反思与抵抗——凪因为自己费心经营的所有人际关系轰然崩塌而过呼吸倒下,由此开启了寻找自我的新生活,也在新生活中呼吸到了让自己幸福平和的甜美“空气”。
这也并不是日本人第一次在荧幕反映这一社会现象了。两年前由同名心理类书籍改编而成的《被讨厌的勇气》便直白地强调了“不读空气”的勇气才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并非读不懂,而是故意不读,甚至是忽略“空气”,不让“空气”支配了自己的人生。
但是“空气”并不是忽略了就不存在的,有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的地方,就必定有“空气“的存在。单纯只是不读空气,并不一定就能获得幸福感,身处人类社会,一味无视“空气”,反而会让自己吃亏。
《凪的新生活》中的男二便是真真正正表达内心并且摆脱了他人期待的人。他所做即所想,永远真诚温柔地对待眼前的人,然而对此时不在自己眼前的人毫无忠诚可言,并且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渣男”行为,俨然远离社会生活的自然人。他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是致命的,而他自己也并没能获得幸福。戏剧作为社会的缩影,想传达的不过是“并非无视空气就能快乐”。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迎合“空气”,而察言观色初衷本就是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只是当这种与人建立关系和相处的方式成为一个人主要的、唯一的、持久稳定的僵化模式时,才会给双方都带来痛苦和障碍。
在生活中有女主角那样深受“读空气”之害的人,自然也有利用这种规则使自己获益的人。《凪的新生活》男主角我闻慎二总能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家族中都是活力素,而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气氛是自己创造的”。如果当下的气氛让你疲惫,那就尝试扭转它,每个人都下意识地凭借常识、规矩和良知去行动,使其变成令自己舒服自由的“空气”又不伤害他人,这样是否看脸色、读空气的郁闷感也能随之消散呢?
审时度势“读空气”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起点,顺势而为“迎合空气”或许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方法,但绝不是长久之计,因势利导“改变空气”才是王道,适当的表达才有可能与他人建立更加健康真实相互尊重的关系。
标签:游戏攻略